关于滑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4-07-27
作者
来源:
县政协提案委
序号:3826
滑县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87号提案 | |||||||
提案时间:2024年04月10日 | |||||||
案由 (提案标题): | 关于滑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案 | 是否同 意公开: | 是 | ||||
个人 提案 | 姓名:吕胜战 | 界别:科技界 | 手机: 固话: | ||||
联名人: | |||||||
集体 提案 | 提案单位负责人: | ||||||
单位名称:(集体提案网上提交后提交纸质件盖章处) | |||||||
联系 方式 | 手机: 固话: | 邮箱 | |||||
通信 地址 | |||||||
建议承 办单位 |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 ||||||
注:此页为提案首页,必须填写,提案正文从第2页起,要一事一案,用仿宋3号字体,不超过1500字。 |
提案内容:滑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史记载50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大运河滑县段、明福寺塔、滑县县委县政府早期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大王庙、道口镇历史建筑群、滑县古船遗址、大刘营古文化遗址、冢上遗址、三义寨古文化遗址、天锡殿、宋氏墓碑、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瓦岗军点将台遗址、宋讷家族墓地、暴方子家族墓地),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处。大运河滑县段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大运河滑县段基本情况。大运河滑县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海河水系卫河河段,位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南段中部,北与浚县紧密相连,南与卫辉遥相呼应。全长8240米,现有古码头9座、古城墙3000余米,古河道、古庙宇、古商号等历史遗存星罗棋布。道口古镇依运河而兴,素有小天津之美誉,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核心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代表性历史建筑多达1000余间,历史街巷肌理保存较为完整。运河文化及黄河文化贯穿滑县历史,多样文化交融璀璨、悠久而辉煌,为滑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财富,哺育催生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170余项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木板年画、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省级非物质保护项目13项(道口烧鸡制作技艺、万古羊肉卤制作技艺、秦氏绢艺、明氏正骨膏药、罗卷戏、禹氏米醋制作技艺、老粗布制作技艺、吹糖、黄塔膏药、黄氏膏药、竹马舞、道口正月古庙会、半朝銮驾)、市级非物质保护项目20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36项。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其中《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调:要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但目前我省水陆快速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配套瓶颈尚未解决,无法更好的实现串珠成线,以点带面,统筹水上游览、沿线自驾等旅游方式的发展;不利于推进彰显大运河文化神韵,塑造大运河文化形象,展示大运河文化名片,整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阻碍了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与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运河古镇记忆传承游、运河故事特色专题游等精品线路的开发培育。
具体建议:1.推进大运河交通路网建设,破解沿河与周边交通瓶颈。按照国家及河南省大运河相关规划要求推进大运河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旅游标识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田园运河旅游景观道。以有水段为骨架,打造滨河绿道,建设观光休憩、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配设大运河主题景观小品和文化设施,形成生态休闲景观长廊。加快规划实施沿河堤顶路的提质改造,使其成为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其包含红色沥青铺成的自行车道与黑色沥青铺成的汽车道,全线设置特色个驿站、露营地、观景台和休憩点。将大运河旅游公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有效集聚串联,将大运河沿岸变成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格局,推进公路+生态旅游建设模式的创新尝试,实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满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文化传播、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转变的新途径,并成为运河沿线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案例可借鉴世界遗产地贵州赤水旅游公路建设)2.依托河南运河有水河段,稳妥推动运河旅游通航。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河道通航条件,推动河段疏浚、优化运河航道与规划建设滑县段旅游码头等内河水上配套设施,重点实现卫河主要点段通航,并协调新乡、鹤壁、濮阳等周边地市研究远期实现全线旅游通航可行性、技术经济性、水资源条件。3.强化组织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建议进一步完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奖惩制度、督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确保交通路网建设与旅游通航等相关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我省真正实现中华历史文明核心展示区、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创新区、大运河文化开放合作先导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