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六个精准”,落实“四个切实”,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12字方针,精准发力,用尽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县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周一例会制度.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单位分别签订了责任状,出台了《滑县脱贫攻坚问责办法》、《乡镇县直单位党政正职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考评办法》,各单位立下“军令状”,制作了县乡村三级任务分解表与整改台帐,细化工作目标,压实各级责任。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先后进行三次“回头看”,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与此同时,在全县范围大力实施了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切实解决夯实“谁来扶”责任不实的问题:在2015年为178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的基础上,2017年初,又选派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副科级后备干部499人,到全县840个非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或村委会助理,驻村任职实现全覆盖。为全面宣传扶贫政策,印制了5万本《滑县贫困户帮扶政策汇编》,设计制作了已脱贫户、未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帮扶政策受益清单,张贴在院内和室内,让贫困户了解自己享受的政策。全县社会各界,妇联、工会、共青团等,尤其是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发挥带贫作用,他们“结对子”“认穷亲”,发挥自身威望高、人脉广、信息灵的优势,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协调小额贷款、搞好创业帮扶,全县脱贫攻坚进程迅速加快。
我县坚持以“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就近就业”的产业扶贫思路,在贫困村建设卫星工厂或加工点,为贫困村植入增收项目,促进带贫企业和贫困群众的双赢。针对所剩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和留守妇女的实际,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和“巧媳妇”工程。光伏扶贫一期共建成141个光伏站点,总规模10301千瓦,二期40兆瓦项目已于6月30日实现并网发电,可使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县内制衣企业在田间地头设立加工点224个,方便“巧媳妇”们就近就业,每个加工点可带贫100余名贫困群众。
县政府还与县内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发动企业带贫。永达、牧原、雏鹰等龙头企业采取托管帮扶、股份帮扶、资产收益等带贫模式,确保贫困户连续5至10年每年获得不低于3200元的收益。同时,其他30多家企业也采取吸纳就业、尝试扶贫再贷款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全县40家企业共带动10054户贫困户。
我县还结合乡镇、贫困村的资源禀赋,打造了温棚瓜菜、畜禽养殖、加工制造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劳务扶贫,出台贫困户出县务工补助交通费政策,选聘816名生态护林员和700多个公益岗位。全县金融行业,为有意愿独立创业的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并对小额贷款进行贴息。协调2家保险公司免费为全县2016年建档立卡未脱贫的贫困户投保家庭财产保险,累计保额1.03亿元。
同时,我县以创建全国健康扶贫示范县为契机,施行“五提两降一免一保险”报销政策,为贫困户投保商业大病补充保险,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开展贫困人口大病专项分类救治工作等,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再发生。投资972余万元,资助了7166名贫困学生。投入4264万元,对3980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投入5311.5万元,对10623户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工程,改善生活条件。投资11.27亿元,进一步提升贫困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贫困村、贫困户通电率达到100%。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建设,178个贫困村饮用水水质均符合标准。投资6079万元,实施非贫困村“一村一路”工程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并帮助贫困村建设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八个一”标准的文化广场;实施数字电视扶贫安装全覆盖,为全县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预交一年收视费,减免所有工料费,免费安装数字电视。免费发放收音机4106台,178个贫困村联通光纤覆盖率100%;全县光纤网络覆盖率为100%。
治贫先治愚,我县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加大了对因红白事返贫致贫的弊害宣传,组织县文联、县文旅广新局等部门创作扶贫文艺节目,依托“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百姓宣讲直通车”等载体在全县广大农村演出,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质的提升,“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干事创业激情涌动、活力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