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陈孝超(左)看望贫困户 本报记者邓放摄
滑县城关镇副镇长陈孝超12月10日星期六
刚吃过早饭,东唐庄村的贫困户韩清亮打来电话说:“陈镇长,我想投资办个木板厂,你看该咋办?”
“老韩,你别急,上午我到你家,咱俩好好商量商量。”
韩清亮今年62岁,40多岁才娶媳妇,生了一个儿子。但他没啥手艺,也挣不着钱,结果日子越过越穷。媳妇受不了穷,扔下他和儿子离家出走了。
老韩感到天塌了,便破罐破摔,整日胡吃闷睡。养的羊饿死了,家里垃圾满地,也不与村里人打交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心死了”。
老韩的情况引起镇领导的重视,镇党委书记李朝阁成了他的帮扶人。镇里为父子两人办了低保,并按照政策给老韩家修缮了房屋,硬化了地面。李朝阁对老韩说:“你不是一个人活着,得为娃想呀。如果你不发奋,不努力培养娃,娃将来可能过得比你还苦。”
一次又一次谈心聊天,终于唤醒了老韩。今年3月,他赊了一辆价值2万多元的机动三轮车,外出收购废木头。风里来雨里去,他赚了不少钱,到10月,就还清了三轮车钱。
与此同时,对老韩家的各项帮扶措施也一一落实。光伏扶贫、企业带贫,加上自家6亩地的收入,如今老韩一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秋天,老韩因静脉曲张到医院做手术,费用全免。李朝阁和我还自掏腰包,拿了1500元慰问他。
日子有奔头了,老韩的心也活了。他说:“我得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培养儿子长大有出息。”这不,他想到办个木板厂。
上午赶到老韩家,我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但做起来得谨慎。木板厂挣钱多,但投资大,风险也大。一旦经营不善,别说为儿子存钱了,还会背上债务。”
老韩点头称是,他说:“最近心顺事顺,头脑有点热了,我再仔细盘算盘算。”
如今,老韩确实变了,不但干劲儿足了,也开始串门与村里人说话聊天了。
看到老韩的变化,我自己也很感慨。扶贫要扶精气神,既要管好“肚子”,让贫困户吃好住好,还要管好“脑子”,让贫困户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报滑县报道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