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滑县要闻

《河南日报》滑县:科技农业是个宝

发布时间: 2016-12-20
作者:
来源: 《河南日报》2016年12月20日02版
 

李耀宇(中)在试验田查看麦苗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邓放摄

这段时间天气多变,不放心田里的麦苗,一早我就和村干部跑到村头的高产示范田里,瞅瞅今年新引种的小麦7698的长势。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心里顿觉美滋滋的。

2015年8月,我被省农业科学院选派到大柳树村任第一书记。这是一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子,外欠修路款40余万元,村民除了农业基本产出外,主要靠外出打工和自主经商挣点小钱,是个省级贫困村。

滑县要于2016年年底率先脱贫,对于我这个新手“村官”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我先从专业入手,依托省农科院农业技术优势,建立多种作物高产示范田,让农民享受科技农业的成果。

我向省农科院申请投入30多万元,先后在大柳树村建立了740亩小麦、200亩玉米、100亩花生的高产示范方,示范方内所需农资及全村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全部免费供应。

申文英老伴儿患癌症去世已3年,但看病的外债一直没有还清,属于因病致贫户。她有3亩多地,今年试种了花生豫花26,亩产量由400斤升至800余斤。按市场价2.6元/斤,今年仅靠种花生申文英就实现了脱贫。

通过调研,我发现该地农民种地有个“误区”:要想粮食产量高,就施大肥。按照规定,每亩粮食施肥应在25斤,而农民会追肥75斤到80斤。

为此,在示范基础上,今年我分别向省农科院申报了“肥料减施技术”示范项目,资金20万元,已获批;向滑县申报了科技扶贫项目“千亩高产花生示范方”,资金70万元。此外,我还聘请专家在全村开展农业科技系列讲座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慢慢地,村民们都认识到,种地要靠科学。

眼下,我和村干部正在争取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财政资金160万元,准备在村中心文化广场旁边建设200千瓦的文化廊道式光伏电站,在美化村容的同时,预计2017年我们村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 (本报滑县报道组整理)

主办: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滑县道口镇解放路中段
网站标识码:4105260003备案序号:豫ICP备2023004875号
豫公网安备 41910402000001号电脑版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2 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