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 松 本报通讯员 时昌宁
12月13日,滑县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成方连片的麦田,像一张巨大的绿色绒毯。53岁的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种粮大户黄国兴,正在忙着给小麦喷药。
“前天农技人员来地看过了,指导俺们趁杂草刚长出来赶快喷洒除草剂,除草效果好。另外喷点其他药,控制麦苗旺长,保证安全越冬。”在地头休息的黄国兴说,粮食想高产,用好农业技术是关键。
今年麦播前,县里科技人员指导黄国兴搞了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取土化验结果施肥,土壤里缺啥补啥。吃上“营养餐”的麦苗,长势喜人。“你瞧,这麦苗嫩绿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多,多壮实。”黄国兴顺手拔了几棵麦苗给记者看。
黄国兴种了20多年地,现在承包50多亩,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好把式”和“科技迷”。农技人员推广的小麦“宽幅匀播”、玉米适时晚收等技术,他都是尝试者和示范者。而科技种粮也让他尝到了甜头,小麦、玉米每亩要比其他农户多收“三五斗”。以今年玉米采用晚收技术为例,黄国兴就让每亩地多打了几十斤。
“同样的地块,懂得科学田间管理,每亩增产10%到20%不成问题。”对于农业科技,黄国兴心悦诚服,以前咱农民都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在要认真学,还得学会科技种田。
县里派农技专家到村里,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病虫防治、撒肥打药时,黄国兴听得认真,记得仔细。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他还通过农情远程监测系统,与省里或县里专家交流。黄国兴说,听专家一讲,心里特别明白,“过去大伙儿凭经验,收成忽高忽低,按照专家的做,收成保持稳中有增。”
经过农技专家的熏陶,如今,黄国兴也成了大家公认的科技种田能手。每到种田关键时节,他都拿着大喇叭,在村里宣传种粮的先进技术。“有科技给俺们撑腰,土里照样能‘刨’出金子来。”黄国兴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