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姜庄村的设施农业大棚,一株株修长饱满的辣椒泛着油亮的光泽,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于田垄间,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与装箱作业。不一会儿,一筐筐鲜嫩的辣椒便被搬上等候的货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7月我们开始种蔬菜,现在8个棚的辣椒已经进入采收期,能一直收到年底!”大棚边,姜庄村党总支书记薛思胜笑着介绍,“今年我们种的是“湘研55”辣椒,这个品种产量高、市场好,每个棚预计能产15000斤,卖价达到每斤3块6!我们和长沙公司签了订单,销路完全不用愁!”他指了指另外20座大棚补充道:“那些种的是芹菜,11月初就能上市。”
这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源于四年前姜庄村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关键转型。2021年,在乡党委指导下,姜庄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多方筹措资金500余万元,整合土地120亩,建成28座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通过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动机制,全面开启了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运营过程中,该村以差异化思维打破传统种植方式,创新探索“时间差、品种差、市场差”三差融合的多元经营策略,系统实施“村社联种、企业联营、市场联销”三联模式:每年12月与洛阳公司合作种植高附加值的羊肚菌,依托企业“包技术、包种植、包管理、包销售”的一体化服务,村集体获得稳定租金收益;4月中旬起由村集体自主经营种植甜瓜,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口碑,产品远销湖北、福建等地;7月接续改种蔬菜,与省外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保障销路畅通、供应稳定,成功实现“租金保底、自主盈利、订单获益”的“三收”成果。依托这套“三联创三收”模式,姜庄村成功打造“低风险、多渠道、高效益”的设施农业良性发展格局,真正实现“一棚三收、四季生金”的高效产业目标。
如今,28座大棚已成为姜庄村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昔日的传统村庄,如今通过党建引领与产业带动,走出了一条“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下一步,枣村乡将以全县设施种植园区三年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姜庄村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全乡推广“姜庄模式”,着力构建“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设施种植发展新格局,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